擁有2773年歷史的羅馬,有一無聲的小小證人,記載時空歲月的足跡,數百年來靜靜躺卧在我們的腳下,縱橫穿越羅馬中心的每個角落,恰似配角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主角:「小聖伯多祿」石磚,義文稱之為sampietrino或sanpietrino。

石磚典故來自梵蒂岡的「聖伯多祿廣場」:1585到1590年左右,教宗西斯汀五世(Sisto V)在羅馬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規劃,其中首次使用羅馬山丘和附近特殊火山岩採集之石磚修建120條羅馬街道,石磚形狀一般為棱錐形或方塊形立方體,當時這些並排的方塊石磚是為了方便馬車通行,不易碾壞道路。

石磚之正名起源於1725年:聖伯多祿廣場因重新翻修地面,使用了近兩百萬顆該種石磚,就此便名為「小聖伯多祿」(sampietrini/sanpietrini)石磚。小石磚以梵蒂岡為家,是羅馬的象徵,是羅馬人的驕傲!羅馬一家著名冰淇淋店甚至以此為名,特製不同口味的「小聖伯多祿巧克力磚冰淇淋」來獻給讓羅馬人引以為傲,嬌小卻回味無窮的石磚!

這些默默無聞,長年累月在繁華街道,歷經無數足跡,無數馬車烙印的「小聖伯多祿」石磚,其獨特性在於硬度高,堅韌耐久,不受氣候變遷影響,耐時空考驗,承受力度大,而且不需人為特別維護。

今日石磚尺寸、顏色和種類亦不盡相同,最早的「小聖伯多祿」石磚為灰黑色,最大尺寸為12x12x16公分,最為普遍常見的是12x12x6,最小的則為6x6公分(相關文件無厚度記載),極為稀有,位於羅馬知名四河噴泉上的納沃那廣場(Piazza Navona)是最後倖存地之一。

鋪石磚路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,今日街道所使用的柏油路是用瀝青鋪上,讓壓路機反覆捻壓而成,節省了非常多的成本、時間和效率;然而石磚路必須靠特殊的手工技術,利用一種「木錘榔頭」(pilone),將一塊塊棱錐形石磚,一寸一土,牢固地打入地面,再將磚與磚間隙縫用沙固定,完成後的路面雖不規則卻具有彈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