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與印度軍方近日從班公湖一帶各自撤軍,使得去年6月兩國邊界衝突以來的緊張局勢稍見緩和,各界甚至開始期待中印的經貿關係回溫。不過新加坡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莫罕23日卻呼籲莫迪政府,在台灣成為中美關係焦點之際,印度不該再拘泥「一中原則」,應儘速與台灣加強戰略經濟合作。此舉除了有益印度經濟,更因為台灣對於形塑亞洲海洋戰略具有關鍵地位。
中印政府21日發表聯合聲明,表示「雙方對前期班公湖地區一線兵力實現脫離接觸給予積極評價,認為這為解決中印邊界西段實控線地區其他問題提供基礎」、「雙方同意...穩步有序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,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」。在中印官兵從班公湖撤退後,尼赫魯大學(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)教授達爾(Biswajit Dhar)對《美國之音》強調中國商品與中國市場對印度的重要性,並稱「印度正努力與北京保持貿易關係不受影響」、「有相當比例的印度民眾希望印中關係正常化」。

然而新加坡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莫罕(C. Raja Mohan)卻有不同看法。
莫罕23日在《印度快報》(Indian Express)的專欄文章〈台灣再次成為美中緊張局勢的避雷針〉(Taiwan is once again becoming the lightning rod in US-China tensions)指出,雖然中國目前對台灣的政經壓力不斷升高,但台灣靠著傑出的半導體產業,卻足以抵銷中國的併吞意圖。因為中國要是攻擊台灣、造成半導體產業鏈的崩潰,相關國家都難以置身事外,甚至會對美國構成經濟與安全的重大威脅,這也就是台灣所謂的「矽盾」(silicon shield)。
莫罕指出,「矽盾」一詞最早是由澳洲記者艾迪生(Craig Addison)所提出。表面上看來,中國確實有阻止台灣獨立的強大武力,但美國從民用工業到軍事工業都高度仰賴台灣所生產的晶片,如果中國的軍事行動破壞了半導體的供應鏈,將為中美兩國帶來巨大的挑戰,甚至升級為一場將美國、日本都捲入其中的全面戰爭。這將讓美國無法坐視中國的侵略行動,屆時保護資訊科技產業鏈的全球干預,可能重演1990年聯合國部隊阻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舊事。

當年國際社會出兵保護石油供應鏈,如今世人已將「數據」(data)視為「新石油」。但如果沒有半導體,就不會有新一代的數據,半導體更是數位經濟不斷擴張的物理基礎。因此莫罕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當是「半導體是新石油」(semiconductors are the new oil),而這個時代的新石油生產,顯然日益操在台灣與台積電之手。因此台灣雖然一方面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衝突爆發點,但另一方面,台灣的地緣政治後果也讓人無法忽視。